中醫安胎法是中醫婦科學中頗有優勢和特色的治法之一。它是根據中醫婦科理論,對妊娠腹痛、胎漏、胎動不安、滑胎、胎萎不長一類可安之胎實施預防和治療,以期達到未孕先防,孕後及早安胎、養胎、長胎、保胎、直到“瓜熟蒂落”、“粟熟自脫”,保產無憂,足月分娩健康後代為目的的綜合療法。
《內經》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,也是臨床各科之源。就妊娠病而言,提出了身有病(惡阻)而無邪脈以候胎,提出了胎病(癲疾)、子喑發生的機理,以及孕期用藥的原則。並在《素問•六元正大論》中說:“濕令行,陰凝太虛,埃昏郊野,民乃慘淒,寒風以至,反者孕乃死”,明確指出六氣的異常變化,可致胎孕死亡。如濕土在泉之氣當令,陽氣不能溫和行令,宇宙間陰寒凝聚,人們已很淒慘。若內脾土又被非時風木所勝,使內外交困,脾氣內傷,不能化生氣血以養胎,乃致胎孕死於腹中。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哪些中藥和食物對養胎和安胎有所幫助!
安胎中藥和食物
1.紫蘇:性微溫,味甘、辛,具有解表發汗、寬胸利膈、順氣安胎之功。適用於妊娠期風寒感冒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胎動不安、胸脅脹滿、噁心嘔吐等症,常與陳皮、砂仁等配伍。臨床觀察發現,蘇梗安胎效果優於蘇葉。
2.黃芩:性寒,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涼血止血、除熱安胎之功,適用於懷胎蘊熱之胎動不安,常與白術、當歸等配伍。也可治療妊娠期濕熱瀉痢、黃疸及肺熱咳嗽、高熱、熱毒熾盛之出血、瘡瘍腫毒等。
3.桑寄生:性平,味甘,有祛風濕、益肝腎、強筋骨、固沖任、安胎之功,多用於肝腎精血虧虛之胎動不安、胎漏下血,常與阿膠、川續斷、菟絲子等同用。
4.砂仁:性溫,味辛,能化濕行氣、溫中止嘔、止瀉、安胎。適用於妊娠初期胃氣上逆所致之胸悶嘔吐、胎動不安等,常炒熟研末單用或配蘇葉、藿香、黃芩、白術、當歸等一同使用。
5.艾葉:性溫,味苦、辛,有溫經止血、散寒調經、安胎之功,適用於下元虛寒或寒客胞宮所致的胎漏下血、胎動不安,常與香附、當歸、小茴香、川續斷、桑寄生等同用。
6.白術:性溫,味甘,具有補氣健脾、燥濕利水、和中安胎之功。適用於脾虛氣弱之胎動不安,可配陳皮、茯苓、黨參、生薑等使用。還廣泛用於懷胎蘊熱(配黃芩、梔子、白芍等)及血虛(配當歸、白芍、生地等)、腎虛(配桑寄生、續斷、山藥、山萸肉等)所致的胎動不安。
7.菟絲子:性溫,味甘,能補腎益精、養肝明目、固元安胎,用於肝腎不足之胎動不安,常與續斷、桑寄生、阿膠等配伍適用。還可用於腎虛之腰痛、消渴、尿頻帶下,肝腎不足之眼目昏暗、視力減退及脾腎虛瀉等。
8.杜仲:性溫,味甘,具補肝腎、強筋骨、安胎之功,適用於肝腎虧虛、下元虛冷之胎動不安、妊娠下血、習慣性流產等,可配續斷(共研末)、棗肉為丸服,或配續斷、菟絲子、阿膠等煎服。
9.續斷:性微溫,味苦、辛,可補肝腎、續筋骨、通血脈、安胎,適用於肝腎虛弱、沖任失調之胎動欲墜,配伍桑寄生、菟絲子、阿膠。
10.阿膠:性平,味甘,有補血止血、滋陰潤燥、安胎之功,適用于沖任不固或陰血虧虛之胎動不安、崩漏下血,可配生地黃、艾葉等,還用於治療婦女月經過多、產後便秘等。
11.竹茹:性微寒,味甘,有清熱化痰、除煩止嘔、安胎之功,用於懷胎蘊熱之胎動不安,可單用,也可與黃芩、苧麻根等同用。
12.苧麻根:性寒,味甘,具有清熱涼血、解毒安胎之功,適用於熱毒熾盛之胎動不安、胎漏下血,可單用,也可與阿膠、黃芩、當歸等同用。
13.石菖蒲:性溫,味辛、苦,有開竅寧神、化濕和胃、安胎之功,適用於濕濁中阻之胎動不安,對緩解胸悶腹脹、嘔吐等症狀有良效,常與砂仁、蒼術、厚朴等配伍。
14.葡萄:性味甘、酸、平,入脾、肺、腎經,有補氣血、益肝腎、強筋骨、生津液、止煩渴、利小便之功。
15.檸檬:性味酸、平,入脾、胃、腎經,有生津止渴、安胎祛暑之功,對孕婦中暑胎動不安甚效。
16.雞肝:性味甘、苦、溫、入肝、腎經,有補肝養血、溫腎益氣之功,對妊娠後氣血不足、胎動不安有效。
17.鯉魚:性味甘、平,入脾、胃、腎經,有補益脾胃、利水消腫、養血通乳之功,與苧麻根同用,安胎效果甚佳。
中藥安胎原理
通過調理孕婦的臟腑氣血以及沖任諸脈,使孕婦 全身功能得到改善,胎兒也就自然得以安養。運用得當,對胎兒不 會造成損傷,而且也不會強行保養應該被淘汰的異常胚胎。許多研究都發現,經中藥保胎後出生的兒童,其智力和身體的發育與未用 藥正常妊娠後出生的兒童相同,未發現中藥安胎有明顯的副作用。
以上就是有關於“中藥養胎”的相關介紹和詳細內容。總的來說,中藥是可以用來養胎和保胎的,但是,每個人的體質並不相同,在使用中藥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來選擇,千萬不可一概而論。希望今天的介紹對各位能夠有所幫助吧。祝願每個孕婦都有一個健康的寶寶。